他下榻在地,语气慨然,对曹操说道,“明公,徐州兵连斗旬月,转战我兖南北,师老兵疲,‘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此是之也!宫之愚见,当此时刻,明公万不可撤回东郡,而应固守乘氏,以待时机。”
程立、陈宫两人的观点,都有道理。
但还是那句话,如果不战而走,就这么撤回东郡,那么曹操势必将会失去兖士之心。
曹操是个有远见的人,绝不会只看到眼前的一点利害得失,他於是接受了陈宫的建议。
曹操对陈宫说道:“公台此谋,正合我意!”
乃遣败军归来的刘若、史涣率兵数千,离开乘氏,西入东郡,加强东郡的防御。
曹操则领主力,屯驻乘氏,以观荀贞接下来的举止。
荀贞接下来没有什么举止。
徐州兵打到现在,的确是已经有点打不动了。
摆在荀贞面前的,如今有两个选择。
一个是从广陵郡调徐荣的部曲来援,然后再接再厉,攻打乘氏,以图济阴;一个是就此罢休,巩固战果,等力量积蓄够了,再与曹操决战,看看兖州究竟会归於谁手。
戏志才、荀攸、张昭等人,有的主张前者,有的则倾向於后者。
两边的代表分是戏志才和张昭。
戏志才支持前者,张昭极力赞成后者。
张昭提出来:“兖州是人文大州,山阳等郡,俱名流荟萃。明公今虽打下了山阳,但是兵争容易,收人心难。人心若是未得,一场败仗,可能就会把现在大好的局面毁掉!兖州兵尽管数败,曹东郡在乘氏,兵马尚有数万。曹公知兵能战,程立、陈宫,智谋士也;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纯等辈,战将也。我军如强要攻之,谁也不敢保证就一定能打赢。昭窃以为,宜留大将镇守昌邑,然后收拾山阳等郡的士民之心,候以来日,再图济阴,这才是稳妥之策。”
在昌邑城外的营中,荀贞连着几天举行大规模的军议。
众人议论纷纭,争辩不休,一直不能得出结论。
戏志才、荀攸私下问荀贞的意见。
说实话,荀贞也很犹豫。
山阳郡,荀贞本来是不想打的,可听从了戏志才的建议,遂得山阳全郡,还把亢父顺手接收。
现在,戏志才又坚持继续打济阴,那会不会仍然还是他对?
若调徐荣部来,打济阴,对徐州兵确实是有有利的一面,便是兖州兵的士气不高。
可曹操擅长用兵,荀贞绝不会因为他的一些失败就小觑於他,张昭说的也对,万一打了败仗,山阳等郡的士心未收,——何止未收,从刘巍、檀节、伊兴、张希,还有鲍信等人的反抗行为,以及张俭不愿见荀贞的举动可以看出,至少是兖州的部分士人,对荀贞的排斥且是相当的强烈,一个不好,还真的是极有可能是会把辛苦打下来的这个局面给败坏掉。
就在荀贞犹豫不决的时候,一个使者从南边的豫州而来,求见荀贞。
却是孙坚派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