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7章(1 / 2)

寡人无疾 祈祷君 3059 字 19天前

在官员的任免、选拔和开科取士的问题上,吏部一直咬的死紧,可如今却同意皇帝放宽人数,并且明确表示吏部今年的缺员严重,允许荐才一同入试,这又无形中加大了寒门入仕的机会。

方孝庭为何要向皇帝是好?

而皇帝又会接他这个示好吗?

“即使是当科进士,也不能马上任用,荐才更是如此,吏部若觉得缺员严重,可以在经过历练的下级官员中提拔,没必要立刻从当科进士中选取。”

出人意料的是,刘未态度强硬地拒绝了方孝庭的示好,并且让吏部立刻提交可以提拔、晋升的官员名单以及历年来的考核情况等等。

刘未对待方孝庭,一向是又忌惮又重用,因为他已经当朝三十年,不说一手遮天,也至少占了半壁天下,有时候刘未不进行退让,政令甚至能延误许久才推行下去,让人不能不小心翼翼。

可现在刘未明显表现出对方孝庭的不客气,倒让其他官员吓了一跳,心中更是对日后要面临的站队问题头疼不已。

对于方孝庭来说,皇帝如果对他一直和颜悦色,他反倒要忌惮万分,即使还在朝中任职,也要准备好撒丫子跑了,可皇帝这样一面用他又一面恨他,恰恰证明了他心中有疑虑却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方孝庭一颗心反倒定了下来。

即使被刘未当众甩了脸,方孝庭也没有因此脸色难看,反倒越发眉飞色舞,老当益壮了。

上元节虽然出了那样的事,可该坐班的还要坐班,该上朝的还是要上朝,只不过人手越发显得不够,每个官员都一副怨声载道的样子。

刘凌和刘祁第三天就恢复了六部的历练,刘祁依旧是投卷如云,刘凌则是每天埋首于卷宗之中,从浩瀚如海的各地将领中要找出情况没有那么糟糕的地区,然后整理好资料以供父皇参考。

就在京中官员惊讶于局面之平静时,在春闱之前,终于发生了一件事情,让二皇子刘祁和吏部尚书方孝庭突然身陷丑闻之中。

因刘祁在礼部历练,其曾外祖父又是吏部主官,所以向刘祁投卷的士子人数,要大大的多于其他达官贵人,其中有两位士子,一名叫孙清,一名叫韩元林的,所投卷的内容极为精彩,不似是他们这个年纪的士子所作,倒像是在官场上混迹多年的老辣之人一般。

最妙的是,这两人都并非年少气盛的年纪,一人三十有二,一人三十有四,稍作磨练,就可大用。

刘祁将行卷递给了方家之人,一开始方顺德还以为这行卷可能是有人代笔,所以召来了两位士子在方府做客,一一问话,其言谈举止,都不同于常人,而且为人处世落落大方,并不猥琐。

像是这样可用的人才,又是刘祁难得的请求,方顺德也就做了个顺水人情,向礼部做了推荐,为这两个士子谋了个“荐生”的位置,只要能过了礼部试,就板上钉钉的能去做官。

这一举动,自然是引起许多士子的羡慕和嫉妒,恨不得也能这样鸡犬升天,向刘祁行卷者也就愈发疯狂。而孙清和韩元林也犹如未来储相一般,不但在各方受到照顾,连同科们都对他越发追捧。

这两人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对刘祁和方家也就越发毕恭毕敬,俨然一副方家门生的样子,可这样的风光好景不长,上元节没过多久,有人敲响了大理寺门前的登闻鼓,一纸血书,将孙清和韩元林给告了。

案情并不复杂,不过就是状告在路上结伴同行的士子孙清和韩元林看上了他苦心炮制的行卷,在翻山赴京的路上趁机将他们推下了悬崖而已。

此事原本应该是一悬案,所幸的是那处悬崖下面有一棵古松,将此人拦在了树上,这士子坠下山崖,最终只不过是腿骨受了伤而已。

案情虽然并不复杂,但由于涉及到皇子和方家,便让这件案子变得有些棘手。而且这位士子年后才赶到京城,虽然状告的是孙清和韩元林两位士子,但手中并无证据,也没有人能证明那两本行卷是这两人写的。

况且他们遇害之地在离京三四百里的晋州深山,按照这位士子的说法,他跌下山崖后得山中的樵夫所救,在樵夫家中休养了一月,又求了樵夫为家中送信,一能够走动,就在当地雇佣了马车进京准备赶考,生怕耽误了今年的恩科。

可等他到了京中,却发现孙清和韩元林已经名满京城,而他们最得意的两篇诗文,竟是他随身携带的行卷中的!

这就不仅仅是谋财害命了,谋财害命不算,还要窃取名声,天下士子无人可以忍受这个!

此人原本就是捡回来的一条命,也不怕报复,连夜写好了诉状,就去大理寺门口敲响了登闻鼓。

这人原本就是当地有名的才子,只不过家境贫寒,一直得不到当地官员的举荐,在书院了五六年才得到富商的资助,否则也写不出如此漂亮的行卷来。

这一纸诉状文辞极为犀利,直把孙清和韩元林两人的恶形恶状描述的人神共愤,误交匪类的痛恨之情更是让读者直入肺腑,不由得悲愤填膺,自然而然的就对孙、韩二人的行卷是出自他手有了几分相信。

能写出这样状子的人,能写出打动皇子和方家的行卷,也是正常的。

出了这样的事,一时间满城哗然,京中无论是朝官还是士子,都对此事议论纷纷。如果这件事是真的,那刘祁举荐的这两位士子,行为简直让人发指。

大理寺一直和吏部不对付,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大理寺接了这个案子,自然是喜不自禁,立刻交到了皇帝那里。

由于事关科举,又是士子犯案,情节极为恶劣,刘未立刻下了诏令,要求三司共同调查此事,务必在最快的时间内查清楚真相。

举凡士子入京赶考,家境贫寒的,由当地的官服提供一部分盘缠,只够步行上京。寒士有时候为了赶上礼部试,往往要提前几个月出发,路远的,只能想法子找人资助入京,等待来年出息了再偿还。

像是受害士子这样的,家中虽然是清白人家,但毕竟并非什么大富之家,路上也只能去找家境富裕的同科士子拼车入京,提供一些车马费即可。

这样的事情太过寻常,赶考的士子有时候赶路到一个大镇,结交三五志向相投的同科士子,也是常事。

这一路合则投,不合则分,遇见对味的,一路讨论学问、聊聊未来的志向,即使是入京的枯燥行程,也变得没那么枯燥了。

孙清和韩元林是同乡,家境都很富裕,两个家族为了供给他们读书,都由族中出人为他们耕种土地、缴纳束脩,到入京赶考时,还提供马车、书童,在京中事先安排好客栈,只希望他们飞黄腾达那日,举族子弟也能有出息。

受害的这位士子,便是在半路上搭上了孙清和韩元林的马车。孙和韩仰慕他的才华,一路上好酒好菜照顾着,又有书童安排琐事,这寒门的书生一路上过的无比畅快,不愿离开。

他的学问好,又经历过一次科举,孙清和韩元林一路向他们请教,也算是半师半友。

直到有一次,这士子酒后失态,将自己精心准备的行卷炫耀给孙、韩两人看了,又言之凿凿这张行卷被大儒张子清称赞过,只要入京一投卷,必定有达官贵人奉为上宾。

于是也就有了半路上突然向两人下手,趁着两人内急下车方便的时候,伙同书童一起将两人推下山崖,将马车上的行卷据为己有之事。

虽说这位士子手中没有证据,仅有片面之词和他多年来精心写成的行卷内容,但孙清和韩元林却有个极大的纰漏放在了身边,那就是他们两人所带的书童,都不是什么硬骨头。

两个书童很快被带走,孙清和韩元林也被投入狱中,书童在严刑拷打后对半路上痛下杀手的事情供认不讳。

动机也很简单,他们的身契在孙清和韩元林手中,不得不伙两位主子一起杀人,否则就要被发卖到活不下来的地方去。

而后走访晋州山中的御使也快马派人回报,在上告举子所说的地方找到了那个救了人的樵夫,当地也有郎中和马车行可以作证,甚至找到了救他们的那棵巨松。

派去受害士子所在书院的特使虽然还没有回京,但京中亦有同一书院的士子做了证,证明其中几首意境深远的诗词他们曾经在书院中听先生赞叹过,这位士子在当地官学和书院都十分有名,并非恶意构陷之人。

这一下,人证物证动机口供都有,铁证如山,由不得两人抵赖。刘未立刻下旨,取消了两人“荐生”的资格,并下了“失察令”。

按照代国的举荐制度,举荐者和被举荐者是互相连带责任的关系,被举荐者如有才不符实、作奸犯科、品德低劣的情况,举荐者有失察之罪,需立刻辞官以儆效尤。

此举原本是为了保证举荐制度不成为互相攀附关系的保证,但其实已经多年没有真的下过什么“失察令”了。

数十年来唯一一次下“失察令”按实了连坐的,自然是推荐这两人之人。而推荐孙清和韩元林的,不是其他人,恰恰就是方孝庭的儿子方顺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