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找到徐妙林!(2 / 2)

医品宗师 步行天下 2457 字 1天前

说完,紧紧的盯着图书管理员的表情。

不放过丝毫蛛丝马迹。

图书管理员闻言一愣,随即微微一笑,放下手中的书本,说道:“拜师的倡议不错。”

轰!

方丘全身一震,笑容满脸。

承认了!

图书管理员承认了!

虽然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方丘的问话。

但是这句话,这神情分明就是承认了。

答案已经很明显了。

眼前这位图书管理员就是徐妙林。

就是那位曾经被称为中医界的新星,受到中医界的认可,结果却因为一次与他无关的错误,而消失的中医器材!

就是那位校园论坛上,那个拜师名帖中,超级重点推荐的神秘人!

“妙手仁心,杏林春暖。”

望着徐妙林,方丘轻声说了一句。

或许眼前这个人能治好老爷子的病?

中医全科擅长,一身医术莫测,这是他认识里面最后可能治好老爷子病的人。

方丘二话不说。

眼神中闪过一道精光。

浑身一震,整个人的气息蓦地一变!

如果是一个高手在一旁,一定会察觉到方丘此时的气息绝对是受极重内伤的气息。

当年,他初登宗师境就亲自检查过老爷子的身体,对老爷子体内那絮乱无比的气息很了解。

他现在模仿的就是那种气息。

目的就是想让徐妙林看看能不能治!

“徐老师。”

方丘上前一步,请求道:“能烦请您帮我看看,这个病能不能治吗?”

说完,伸出右手放在了柜台上。

徐妙林惊讶的望着方丘。

之前几次见面,他能感觉这个学生活力十足。

难道还隐藏着暗疾不成?

也没有拒绝,他直接当即就伸手给方丘把脉。

这……

刚一接触到方丘的脉象,徐妙林不禁一愣。

随即眉头皱的越来越紧。

“把左手给我。”

把完右手的脉,徐妙林对着方丘说道。

右手肺脾胃命门,左手心肝肾。

方丘立刻左手伸了过去。

越把徐妙林越心惊。

眉头紧锁,苦苦思索着什么。

一分钟后,怅然一叹。

“你这个情况,我还从未见过。你的气息脉象非常的絮乱,五脏六腑都受不同程度的损伤,不是阴阳不调,而是器质性的损伤。”

徐妙林深深的同情的看了方丘一眼。

到底什么情况才能事的人受到这么严重的伤害?

最让他惊讶的是这么严重的伤害,应该早就精神萎靡了,但眼前这个小家伙看起来并无大碍,这让他很神奇。

“怪不得,你这么努力的看医书,原来是身患重疾啊!”

看着方丘,徐妙林感慨一声道。

“那这个病您能治吗?”

方丘赶紧问了一声。

这个问题对他很重要。

在方丘的注视下,徐妙林叹息的摇摇头。

“徐老师,您中医全科精通,都无法治疗吗?”

方丘第一次失态了,脸色灰败。

涉及到亲人,宗师心境也难免失态。

徐妙林的举动对他而言无异于当头一棒。

不仅仅是徐妙林治不好老爷的病。

更因为他看不到希望了!

因为以他现在的情况,拼命苦学中医,要想学到徐妙林这个层次,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行。

可现在徐妙林这个层次竟然也治不好老爷子,那岂不是说自己将花费很长的时间做无用功!

难道自己真的就没办法治好老爷子的病吗?

“全科都会并不代表什么。”

徐妙林苦一声,说道:“我学的太杂了,虽然可以对一个病进行全面论治,综合治疗,但是相对那些真正精于一门的高人,在那特定的一门上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说全科精通就有些过了。”

“那,还有救的希望吗?或者您认识能治疗这个病的人吗?”

方丘不死心的问道。

“有!”

徐妙林沉吟了一下,望着方丘说道,“但是这个希望很渺小,你这个病,单靠中医任何一种方法都是绝对不行的,要想治好就必须集合许多方法一起治疗。”

“但就我所知,目前的中医界,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做到。”

“即使我虽然对全科都有所涉猎,但也做不到。”

“除非……”

说到这里,徐妙林停顿了一下,叹了口气说道,“除非集合中医界各门各派中,各种治疗手段中的顶尖高手来综合会诊,才有可能。”

“但,这又怎么可能呢?”

徐妙林立刻否定了自己的这个想法。

“为什么不可能?”

方丘气息瞬间一变,看到希望,整个人都变得斗志昂扬起来说问道,“这些高人都在什么地方?我就是磕头请也得把人请来!”

原本凉了的心,再次抓住了一丝希望。

只要有一丝希望,他就绝不放弃。

无论用什么方法,哪怕以命相位鞋,他一定都要把这些高人给全部请来,为老爷子治病!

“行踪难觅啊!”

徐妙说道,“他们中,有的漂流四海,踪迹难寻,有的被国家保护起来,有的则成为了国家高层的专职医生,就相当于古时的太医,这些你怎么办?剑斗见不到啊,还有一些直接销声匿迹了。”

“虽然这些高人都有传人。”

“但是,他们的传人弟子的水平,显然还没到他们自身的那个层次。”

说着,看向方丘的眼眸里隐隐的涌现出一抹惋惜之色。

他并不知道方丘没有得病。

在他看来,这么一个热爱中医,前途无量的学生,居然患上这种伤痛,实在是有些可惜了!

他沉吟了良久,终于说出了一个中医界的大秘密。

“不过,他们每隔五年都会相聚一次,时间十天,坐而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