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与北疆那边,日子可就不好过了。所以,我在想,是不是咱们派人到陈州府周围去收购粮食,派人送去。”
西北,北疆入秋后的天气就非常冷了,到时候要是没有充足的粮食,边关将士们就真的只能等死,更别谈什么护卫边境了。
而陈州府虽然年年都发水灾,可那里的确是一个鱼米之乡,一年可以种植两季粮食。
加上现在的陈州府百姓们都学精了,粮食都种在梯田上,低的就不说,高处的都基本可以保住。
这样一来,数量就非常可观了。
再加上,前两年她已经派人送去了一些增产的粮种,现在陈州府那边的粮食产量,实际上是比之前翻了两倍有余。
也正是由此,洛寒羽才会想到去陈州府收购粮食的。
反正,现在陈州府的官民都团结在一起,死死瞒住了这个粮食增产的事情,宁可给别的府城的底下老百姓们偷偷种,也不会上报朝廷知道。
不过,也难怪,当初陈州府年年水灾,一发水灾,皇帝就把陈州府的官员给发作一遍,这么些年来,凡是来陈州府任职的官员们,都只有一个要求:能活着就行。
平安地度过任期,无功无过,不争不抢,好好地等待调走就行。
这么一来,这些官员们看到百姓做什么,只要不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命安全,这些当官的都睁一只眼闭一
只眼。
也是因为陈州府在京中那些权贵眼里,就是一个比西北好不了多少的破烂地方,基本上没人争这个位置,反而是各种推托,最终能够被调来这里任职的,基本上都是寒门出身的官员。
这些官员不能说百分百的好,爱民如子啥的,但至少他们都不太愿意为难老百姓的。
毕竟他们也都经历过底层百姓的生活,所以更能理解陈州府百姓们的想法。
因此,他们才可以上下一气,两年下来,依旧将陈州府暗地里真实的改变给瞒的死死的。
至于多出来的粮食?
给老百姓们留着不好吗?
老百姓们吃饱了,手里有钱了,他们自然而然就不会闹了。
况,陈州府年年都有水患,前丞相在的时候还修一修防洪的堤坝,现在?呵,皇上压根就不管。
他们这些官员纵然想管,那也有心无力。
看着陈州府的百姓在水灾之下都能好好活下来,日子慢慢过好,那他们已经很高兴了,哪里会多事儿地去上报?
上报了有他们的好处吗?
不一定。
万一被上面的人知道了现在陈州府的真实情况后,又来争功了,他们这些没有背景的寒门官员,最后只能是落个官职丢了不说,还有可能命都没了。
想当初,前丞相在的时候,每年都修防洪的堤坝,那堤坝还是年年崩,那么,这些修堤坝的钱去哪儿了?
这其中的事情就不能想,一想就是细思极恐,关系重大。
所以,这些官员也才会把这样明明是功劳的事情,也都串通一气,全部瞒着京都的人。
不然,这么些年陈州府百姓们也无法用那简单的计策,每年都得到赈灾的银子,还能暗地里种植增产的粮食了。
说实话,现在的陈州府里的官员,再不好,那也至少是为民考虑了,也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保住整个府城的百姓们的利益,帮着他们欺上。
陈州府这边,粮食是有的,不过水灾的现实也是在,数量对于边疆这样的地方来说,还是不够的。
宁州府这里倒是粮食充足,刘芳当初选择在这里定居,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
每年她都会以城外的慈安院收容孤儿的名义分开购买粮食,当然不是在府城里
购买,而是在宁州府内的各处县城里买。
加上她自己在城外购买的那些荒地,良田什么的,粮食倒是有。
只是,该怎么送,这个需要好好想想。
于是她和洛寒羽商量了一番,先捐一部分,让这些边疆的军士们先度过两个月,然后再看看要不要继续。
这样一来,这些将士们大概就看得出来,现在的杨国到底已经到了什么境地了。
刘芳虽然有心推翻这个国家,可她并不打算走战争路线,那肯定会死很多人的。
她想要用更温和的方式,一点一点蚕食这个国家。
其实也不难,只要给她时间,她培养足够多的人手,就可以慢慢地替代掉现在的朝廷官员们。
而只要她掌控了最主要的几个位置,她想要反,那真是直接到京城就可以反。
底下的百姓们是不会管上面在位的皇帝到底是谁的,他们唯一在乎的就是自己能不能吃饱穿暖,这才是他们最关心的。
只要能够保证他们的平静生活,安居乐业,他们才没时间去想谁是皇帝呢。
正因此,刘芳才不想挑起战争。
那对于上面的人来说不痛不痒,对于下面的百姓来说,却悲惨到极致。
能让百姓好好活着,就让他们好好活着,这才是刘芳想要的。
只是,这样一来,她需要花费的心力以及时间就很多,很长,所以她才会给京都的四皇子传信。